价格战打了一年多,中国车市正在进入赛点!

日前,乘联会发布的9月市场分析中,明确指出“7-9月降价促销明显少于2-4月的频次”。这也意味着中国车市自从2023年3、4月份开始的价格战,终于有偃旗息鼓的意思。

现在回顾起来,这场价格战可以说是打得轰轰烈烈、荡气回肠。

比亚迪又是“油电同价”又是“电比油低”,又是冠军版又是荣耀版,一轮又一轮地收割销量;细分市场则是咬死标杆,比如20万元以上市场,各路中国同行则是对标特斯拉,各种号称(丨)和的平替,把话题热度吵到最高;30万元以上市场,新势力品牌则是如鱼得水,B B A等老牌豪华品牌确实在智能化、电动化方面落后太多,理想、问界等品牌则是抓住机会,依靠先发优势,实现了0到1的崛起,才有了虎口夺食的壮举,让合资品牌有苦难言,溃不成军。

随着价格战的烈度减轻,市场竞争也进入新的赛点,弱势合资品牌溃不成军,强势合资还有一战之力;中国新能源品牌方面,也不全是战歌嘹亮,也有强弱之分。强者吃肉喝汤,弱者苦苦支撑。

诸多人士认为,目前中国市场参与竞争的品牌还是太多了,必然会进行整合,未来必然走向劣汰。没有人能预测谁能最终胜出,但可以肯定的是,中国车市正在进入赛点,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的肯定是要淘汰出局的。

合资分化,中国同行改写局面

说合资品牌溃不成军虽有些夸张,但是市场份额退守到50%以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。

2024年上半年,德系车累计销量190.7万台,同比下滑6.2%,市占率19.4%;日系销量146.6万台,同比下滑12.4%,市占率14.9%;美系和法系车分别同比下滑19.2%和19.1%。

而合资品牌巅峰时期的市场份额占到66%,也就是19、20这两年的事情。这才过去了几年的时间,市场格局竟然大变更,大到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。

有数据预测,合资品牌的市场占有率将会在未来两年时间当中,从目前的40%继续下降到20%,这其中的市场空间将会继续被自主品牌所蚕食。

从目前合资品牌的销量构成当中可以看到,卖得更好的合资产品基本上是围绕低价产品来展开,比如、、这类入门级产品,再有就是、、这样的深入人心的经典车型。

合资品牌现在的应对手段主要就是用价格换销量,在三四线城市场还是很受欢迎。不过,这也仅是对那些体量较大的合资品牌而言。像原本体量就相对小的美系和韩系基本已经坠入谷底,法系则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。

造成这种巨变的直接原因就是,燃油车时代,合资品牌的杀手锏是省油、耐用大受欢迎,而到了新能源时代,合资品牌省油的优势不再是卖点。最新推出的 DM-i和一箱油能跑2100公里,平均油耗仅2.9L,更令人绝望的是价格仅售9.98万,这对合资品牌来说无疑是一种碾压性的存在。

而强势合资品牌依然能保持相当的战斗力。8月销量,比如朗逸和轩逸,这两款车月销量分别为28542辆和23803辆,像帕萨特这样的中级车型,单月销量也达到了2万辆的水平(21479辆)。月销量1.6万辆以上,此外,、、凯美瑞、、迈腾、这些经典车型销量也都在万辆以上。还有一点,强势合资品牌还和中国品牌积极寻求合作机会,比如大众和小鹏的合作,共同研发的车型也都进入了日程。

强势合资燃油车业务还有一战之力,新能源业务也即将落地,未来情景可期。

中国新能源品牌已经连续数月渗透率超过50%,表现出猛烈的上升势头。其中,理想、鸿蒙智行、零跑、极氪、蔚来、小鹏、小米等品牌在9月份,已有多家品牌创造了新的交付记录。除了小米汽车之外,上述品牌都完成月销2万的销量,其中理想月销量过5万,鸿蒙智行接近4万,零跑超过3万。

与之相对应的是,9月新能源零售数据为112.3万辆,同比增长50.9%,环比增长9.6%,渗透率达到了53.3%。

当然,也不是所有的中国新能源品牌都能打,成立好几年交付量一直没有上去的,特别是背靠国企汽车集团的新能源品牌,有销量失口碑的、有人气没销量的、没销量没口碑的,也大有人在。

有强有弱,有生有死,这才是中国车市竞争格局的真实写照。

降价还增配,消费者得到实惠

整体来看,价格战对于消费者来说是好处多多。最明显的就是,汽车价格大幅下降,厂商们纷纷推出折扣、促销和降价活动,消费者可以用更少的钱、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好的产品,包括越级的配置,更高一级的车型;其次是购车方式更加灵活。为了应对市场竞争,厂商们推出了多种购车方式,如低首付、分期付款、租赁等,方便消费者按照自己的经济状况选择购车方式;第三,购车体验更好。随着竞争激烈以及需求的多元化,车企提供更加个性化的服务。比如,消费者可以根据自身需求,选择汽车的外观、内饰、配置等。

在竞争压力下,新能源品牌改写了此前传统经销商的授权模式。经销商模式卖车,在价格环节方面尤其不透明,千人千价,消费者是既费神又费力,苦不堪言。而直营店模式下,直营店只负责车辆展示和试驾工作,消费者选购车辆需要通过官网进行,且所有直营体验店无法提供折扣让利,保证了价格环节的透明性,这不仅提供了全新的购车体验,更是有效提升了提升销售效率,获得了品牌和声量上的快速提升。

以上的根本逻辑是,价格战倒逼车企必须要“讨好”消费者。燃油车时代,尽管合资品牌也说用户至上,天天放在嘴边上,但那更多的是流于表面。举例来说,此前十万元以内的合资入门车型,有些连ESP车身稳定系统都不给配。再看现在的同价位的中国新能源品牌,车身稳定系统、刹车辅助、胎压检测、LED灯源,能想到的基本都配齐了,甚至连无钥匙进入、APP远程控制等以前只能在高配车上才能看到的配置也都一应俱全。

两者相比较,谁更把用户放在心上,一看便知。

更准确地说,彼时的合资品牌掌握着价格上和产品上的话语权,在供求关系上处于优势地位,于是就在诸多方面挤牙膏,比如产品升级换代的节奏,上什么样的配置,合资品牌更优先考虑的是成本问题,以及怎样扩大利润。笔者现在还记得前几年的减配问题,几乎在所有的合资品牌身上都有出现。

现在,减配这种事不仅少见,甚至为了加强市场竞争力,各家品牌还降价增配。以前有句老话是,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。价格战开打到现在,这还不到两年的时间,市场就已经大变样了。

对于消费者来说,花更少的钱买到更多配置的产品,价格战是利大于弊的。

百姓评车

说了这么多,大家还记得这一轮惨烈的价格战到底是怎么缘起的吗?

2023年1月初,特斯拉抢跑式降价。当时,Model 3标续版本从25.79万元降低到22.99万元,Model Y标续版本从28.1万元降低到25.99万元。

一次看似常规操作的无心之举,随后竟然酝酿成一场旷日持久的价格战,特斯拉算是完美演绎了什么才是蝴蝶效应。为什么说是无心之举,那是因为在2022年9月到2023年初,特斯拉已经连降五次。

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,对于特斯拉来说,当时仅是看似平常的第六次降价,却出人意料地改写了中国汽车行业的态势——如日中天的合资竟然开始跌落神坛,而一直在追赶的中国品牌却把红旗插到了总统府上。

赛点已至,接下来的战局还能否反转,就看各自的战斗力了。

Tags: